照顧有價 – 家庭照顧對照顧者的影響系列 (四) 照顧者護理成本

「護理成本指數」

研究特別分析受訪者的「護理成本指數」(cost of care index),「護理成本指數」是指照顧者就「家庭照顧」財務成本上的主觀感受。

  1. 那些月入低於10,000港元的受訪者的「護理成本指數」是月入30,000港元或以上的受訪者三倍,這顯示出低收入家庭照顧上的開支壓力十分龐大。
受訪者月入 「護理成本指數」
低於$10,000 47.7%
$10,000 – $29,000 41.9%
$30,000或以上 16.1%
  1. 工作場所享有友善措施的照顧者所感受到的「護理成本指數」較低,這顯示這些措施有助照顧者較積極的看待照顧成本,並舒緩他們離開職場的迫切性,從而避免影響到其財務狀況。
受訪者工作場所是否照顧者員工友善措施 「護理成本指數」
沒有友善措施 43.2%
友善措施 35.1%
  1. 不同受訪者在聘用家庭傭工上感到的額外負擔亦可反映在其「護理成本指數」上,以下數字顯示不同人士的負擔差異可達三倍之大。
受訪者就家庭傭工而引至的主觀額外負擔 「護理成本指數」
感到額外負擔 56%
沒有感到額外負擔 18.2%

研究總結及建議

研究結果顯示照顧家庭往往令照顧者帶來財務及就業上的影響,其中對低收入家庭的影響尤其嚴重。

家庭傭工對照顧家中長者有一定的幫助,但並非所有照顧者都能夠承擔聘用家庭傭工的開支,而且家庭傭工在照顧長者的技巧上也有參差,研究報告建議政府為家庭傭工進行有系統的訓練及質素檢定,除了保障傭工的職業安全,亦為照顧者提供有質素的傭工照顧家中的長者。照顧者需要有足夠的社區及家居照顧服務才能安心將年長家屬留在家中照顧,真正達到「居家安老」的理想。

研究報告亦建議政府可提供更多資助予低收入家庭,例如補貼他們聘請家庭傭工。此外也建議政府應推行更有系統的社區服務,好等長者及照顧者更有效的接觸到這類訊息。研究最後建議要更積極的推廣職場照顧者友善措施(特別是彈性工作安排),好使到照顧者能適切的為家中長者提供照顧之餘亦可以繼續留在職場,維持穩定的社會勞動力及建構一個關愛的工作環境。

照顧有價 – 家庭照顧對照顧者的影響系列 (三) 家庭傭工的影響

家庭傭工

在香港,月入不少於15,000港元的家庭或資產足以支付兩年外傭合約開支的居民皆有資格僱用外籍 家庭傭工。目前外傭「規定最低工資」為每月4,410港元,此外,僱主必須向傭工提供合適的住宿和免費食物(或以每月食物津貼1,053港元替代),僱主亦需提供外傭從原居地來香港及在合約終止後返回原居地的機票,並在受僱期內為外傭提供醫療保險及免費醫療。

港大電話調查顯示約三分之一(29.9%)的受訪家庭照顧者有騁用家庭傭工以協助照顧年長的家屬,當中較多聘用印尼藉傭工(67.2%),其餘為菲律賓藉(29.1%)。當中大約三分之一(32.3%)的照顧者會因為需要照顧老年家屬而在「規定最低工資」或「合約工資」以外給予其家庭傭工額外的金錢。

家庭傭工是幫助還是負擔?

超過四分之三(77.3%)的電話受訪者認為他們的家庭傭工分擔了一半以上照顧年老家屬的工作。約90%認為家庭傭工在很大程度上(68.9%)或有些程度(21.5%)有助於照顧老人。其餘 (約10%)認為家庭傭工對他們很少幫助或根本沒有幫助。在聚焦小組的37位被訪者中,其中26人有僱用家庭傭工照顧年長的家庭成員,部份指出聘用家傭能幫助他們繼續在職場工作。

儘管家庭傭工對大部份的受訪者很有幫助,但也有為受訪者帶來不同程度的額外的負擔:

帶來額外負擔的程度 受訪者比例
很大程度 9%
稍微 29.9%
很小 35.8%
沒有 25.4%

聚焦小組的被訪者指出家庭傭工為他們帶來的額外負擔可分幾方面:

(1)年老家人抗拒家庭傭工,他們憶述了當家中長者與外傭發生磨擦的時候,往往需要在職場工作的照顧者分心去處理。

(2)有些被訪者指出家庭傭工未能達到照顧上的要求,傭工缺乏照顧技巧造成照顧者的額外負擔,可能會對照顧者的就業前景帶來負面影響。

(3)部份被訪者認為聘用傭工帶來額外的經濟負擔,他們提到除了工資外,還有醫療和終止合約時所用上的金錢。

至於不僱用家庭傭工的被訪者,他們的原因與以上提及的聘用負擔相吻合: 聘用家傭成本太高、難以訓練傭工、被照顧的年老家人不想由家庭傭工照顧。

聘用家庭傭工的開支

如上所述,僱用家庭傭工的起碼資格是每月家庭收入超過15,000港元及可付出各樣相帶開支。 在社會上這類家庭相對地有較強的消費能力,這可反映在他們的自付費用(out-of-pocket expenses)中位數上。港大電話調查結果顯示,「有聘用」和「沒有聘用」家庭傭工的受訪照顧者每年分別需要自付50,000港元和9,300港元於「聘用家庭傭工」或「購買社區服務」,前者在這兩項開支上的費用為後者的五倍。

因聘用家傭而感到額外負擔的照顧者相比沒有感到額外負担的照顧者「辭去工作」和「提前退休」的可能性高達三倍,如照顧者決定離開職場,這將削弱社會的生產力。而部份照顧者因為要支付聘用家傭所帶來的開支而感到額外負擔,硏究顯視相比起沒有感到額外負擔的照顧者,他們會有六倍機會做多一份工。

誰來照顧照顧者?

作者:陳章明 –  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

(原文刋於2017年11月15日AM730,感謝作者允准轉載。)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6%96%B0%E8%81%9E/%E8%AA%B0%E4%BE%86%E7%85%A7%E9%A1%A7%E7%85%A7%E9%A1%A7%E8%80%85%EF%BC%9F-103820

「照顧老人家很辛苦!」這是一個要照顧年邁患病母親的兒子,在弒母後自殺獲救時,新聞報道轉述他慨嘆的說話。

這宗倫常慘劇在上月發生,需要照顧長期病患母親的兒子,因抵受不住壓力,趁外傭休假外出時殺死母親,再跳樓自殺,跌落山坡後受傷獲救。

當我看到媒體的報道後,深感難過,讓我想起早前一套電影「一念無明」,故事情節與這宗慘劇非常相似,個案活生生的呈現在眼前,令人惋惜。更可惜的是,今年最少發生三宗同類個案,照顧者因為要長期照顧病患家人,在缺乏支援和面對巨大壓力下,最終選擇傷害自己和家人,走上不歸路。

慘劇一再發生,意味着社會對照顧者的支援不足,提供給照顧者的服務存在着不少改善的空間。現時政府的政策主要針對病患者,對於照顧者而言,似乎沒有給予太大的支援。當照顧者感到莫大壓力,或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可能不知如何或從何處得到協助。我們現時是有逼切需要檢討現行的政策,給予照顧者更多支援。

無論患病的家人是長者、兒童或是殘疾人士,照顧者往往會不辭勞苦,竭盡全力地照顧他們,很多時會忽略了自己的身心健康。當他們感到疲累和氣餒時,如果沒有適當的方法和途徑去尋求支援,舒緩壓力,只會令問題越來越嚴重,令家人得不到適當的照顧,而自己也甚至受到精神困擾。所以,照顧者要先好好照顧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顧患病的家人。

需要工作的照顧者,如果僱主可以因應其家庭崗位,為他們作出適當調配,實施較靈活的工作方式或常規,例如彈性上班時間,讓他們可以在工作與家庭責任之間取得平衡,對要照顧患病家人的僱員來說,確有莫大的幫助。香港的《家庭崗位歧視條例》,保障負有照顧直系家庭成員責任的人士,在受保障的範圍,包括僱傭、教育及貨品、設施及服務的提供,不會因為其家庭崗位(即家庭責任),而受到歧視或不合理的對待。

要達至上述理想,政府必須加強對照顧者的支援,還需要在精神情緒上提供一個全天候廿四小時的支援網絡,好讓處於壓力「爆煲」邊緣的照顧者能隨時得到協助。政府必須透過各種正規支援服務去建構一個以鄰舍為本的支援網絡,好讓照顧者知悉「梗有一個同路人喺左近」,不論是尋找別人傾聽心聲或是協助暫代照顧小孩/長者,重點是有個願意「聽我訴苦」的對象!

隨着香港人口老化,無論是病患者和照顧者服務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大,如果社會不好好正視和處理這個問題,日後出現的情況只會更為嚴峻。到時不單是要照顧原來需要照顧的人,連照顧者也成為額外要受照顧的另一批人士!

《一念無明》的現實版悲劇

作者:蔡子強 –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原文刋於2017年10月11日明報A22頁,感謝作者允准轉載。)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71011/s00012/1507659221873

Pixabay

周日,留在家中備課,卻從電視新聞中看到一宗讓人心酸的倫常慘劇:一名男子殺母後跳樓自殺,重傷送院,其間曾表示「照顧老人家好辛苦!」

因照顧親人而觸發倫常慘劇接二連三

男子的母親是長期病患者,有糖尿病及腎病,不良於行,需要別人照顧。男子是街坊眼中的孝順仔,他是家中獨子,對體弱多病的母親一直不離不棄,更停止工作照顧病母,現時還聘用兩名外傭協助。懷疑他是未能承受照顧病母的壓力,趁周日外傭休假離家時殺母,再留下遺書由寓所跳樓自殺。其後,媒體報道男子被發現患有憂鬱病。

其實,懷疑因照顧年邁患病親人而壓力「爆煲」引發的倫常慘劇,今次已經是本年內第三宗!2月及6月的兩宗,分別是丈夫勒死腦退化老伴後跳樓亡,及丈夫勒死中風老伴後自首。類似慘劇接二連三發生,實在已為社會敲響警鐘!

男事主遭遇讓人想起電影《一念無明》

男子的遭遇,令人同情,亦無法不讓人想起之前的一套電影《一念無明》。片中的男主角余文樂,也是要獨力照顧患病的母親金燕玲,且堅持不把她送進老人院,最後心力交瘁,不單失去了工作、女友,更弄到自己出現情緒病,幾近走投無路。

當我看這套電影時,只感到莫大震撼,因為是那麼的真實,尤其是導演黃進,只是一個未夠30歲的小伙子,讓人驚訝他如何可以體會和理解這一切。

之前,家中也遇上老人問題,也為照顧老人家而苦惱和困擾過。老人家因為日漸年邁,身體和精神狀况也大不如前,且突然退化得很快,讓人有點措手不及。

照顧老人家殊不簡單

當時我曾經天真地以為,只要為雙親聘請外傭,問題便可以解決。但沒有想到,老人家的身體和精神問題,不是沒有經過護老專業訓練的外傭可以輕易應付得到。小至扶老人家起牀,因為不懂得借力,外傭很易扭傷;大至老人家的情緒問題,更非外傭可以應付和安撫得到,老人家往往會變得十分「忟憎」和躁動不安(我開始明白為何會有把老人家綁在牀上看似不人道的例子)。結果摩擦和衝突頻生,讓人苦不堪言。

後來,在無法可施的情况下,無奈要把老人家送進護老院。最先送進的那一間,所需月費不用1萬元,但環境、設施、對老人家的照顧都不大理想。後來再轉送去了現時那一間,環境、設施、對老人家的照顧都理想很多,但每月住院費卻高達3萬元。還幸自己也算是一個中產階級,再加上有兩個弟弟,兄弟3人分擔,也不至於太吃力。

切身遭遇讓我認識到的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我體會和認識到幾個問題:

  • 首先,照顧老人家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並非一個普通人,又或者「靠晒」外傭,就可以輕易處理得到。那不僅需要很多知識和技巧,更需要莫大耐心。所以我完全明白余文樂在片中以及今次男事主說「照顧老人家好辛苦」那種挫折、沮喪和鬱結;
  • 第二,是否送老人家到護老院,是一個很艱難的決定。當子女因為工作,或家裏缺乏條件去妥為照顧,而把老人家交給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士去照顧,以及由設施齊備的院舍來支援,可能才是最好的方法。但過程中內心的痛苦掙扎、自責以及內疚,不足為外人道。所以我明白片中余文樂以及其他很多為人子女者,為何會如此固執地堅持,並會致以由衷敬意;
  • 最後,因為資源和人手所限,現時很多護老院的情况都十分不理想。如果要找較理想的護老院,所需費用就算是中產階級也會感到吃力。

所以,現屆政府暫時把施政重點放在年輕人身上,包括學業、就業、置業的所謂「三業」問題,這當然值得肯定,但也不能忽略長者,隨着香港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安老、護老問題,都是政府應該及早籌劃的。例如:

一、興建更多護老院,提供更多宿位;又或者

二、幫助那些不想住進護老院的老人家,做好居家安老支援服務,以及社區照顧;

三、在社會各種設施和服務中為老人家做好配套,讓他們也可以使用到。

少子化社會讓照顧老人家擔子更重

根據政府統計處在2015年發表的預測,未來人口將持續老化。統計處推算,撇除外籍家庭傭工,65歲及以上長者將由2014年的15%,顯著上升至2064年的36%,即是每3個有1個!人口老化將在未來20年最為急速,長者比例將在2024年升至23%,再在2034年進一步上升至30%,這與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人踏入老年有關。香港踏入老齡化社會的問題,已經迫在眉睫。

同一時間,香港的生育率卻持續低迷,由1981年每1000名女性有1933名活產嬰兒,下降至2014年只有1234名。簡單來說,就是每對夫婦由生育兩名子女下降至只生育一名,也就是所謂「少子化」社會的問題。

所以,將來香港往往是要由一名子女去照顧雙親,跟我們這一代可以由幾兄弟姊妹去分擔,完全不同,擔子也只會更重。

香港家屬照顧者的一些現況

Parents, E Ng

照顧者傷害被照顧家人或是自殘的新聞越來越頻密了,法國電影Amour描寫的雙老獨居老夫殺妻的悲劇終於在香港真人上演了。

根據香港政府2011年的統計,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94萬多人,佔總人口的13% ,老年人口的比例持續上升,到2041年估計將會達到30% ,另一統計顯示居家的60歲以上長者達到112萬多人,當中70%以上患有長期病患,大約28萬多的居家長者需要不同程度的照顧。

大部份長者都希望可以居家安老,不希望(被)遷入安老院舍,事實上縱使有迫切需要入住安老院舍,要找到一間有質素的安老院舍也絶不是易事,私營安老院舍質素參差已是眾所周知,部份質素較好的收費卻不是一般家庭可以負擔,質素較有保証的政府資助安老院舍往往要等上好幾年才可以入住,故此照顧長者的責任便要落在一班家庭中的照顧者身上,數字顯示在28萬多的居家長者中,63%是由子女或配偶去照顧的,另外25%是由家庭傭工或護士照顧。

縱使香港長者入住安老院舍的比例( 7% )是遠高於其他已發展國家,但畢竟還有很多缺乏自理能力或身體機能嚴重缺損的長者居住在家中,隨着長者的健康狀況日差,很多生活起居的事情都要依賴其他人幫助,在社區服務嚴重缺乏的情況下他們的家屬都需要肩負起照顧的責任, 例如大小二便、用膳、梳洗清潔、上落輪椅、外出覆診、準時食藥等等,照顧者需要付出7×24的體力及精神,一般人出外上班工作也有下班及假期休息的時間,但面對起居飲食都需要幫助的家人,照顧者的工作便彷彿無休止一樣,很難找到自己的喘息的空間。

長者患上的疾病及病徵越多,照顧者需要的照顧知識及技巧便愈多,不論是持續的痛症、偶發的病徵、或突發的病情等等,照顧者都要見招拆招即時處理。遇着長者是認知障礙症患者,護老者還要應付各種不可理喻的情緒及行為問題,這往往帶給他們很大的精神困擾。

另外一些長者未能準確理解自己的病情,如拒絕接受自己有病及其他人的輔助,又有另一些整天懐疑自己的身體有重病鬧著要向不同的醫生求診,這些也為家屬照顧者帶來很大的煩惱。

並不是所有照顧者都擁有相關的醫療及照顧知識去應付家中長者的照顧需要,大部份中、老年的照顧者都要由零開始學起,慢慢去掌握照顧上的知識、技巧,及相關的社區照顧設施以協助照顧長者。

假若照顧者是患病長者的配偶,那本身的年紀也可能不少了,體力也有限制,在照顧的事上可能力不從心,遇着自己都病倒了情況便更加無助。

至於作為子女的照顧者,他們可能正處中年,除了要應付照顧老人家的責任之外,還要照顧自己的子女,及需要繼績在職塲拼搏賺取入息以應付家庭中各樣開支。但照顧上的各種要做的事情,如覆診或應付長者突發的需要,往往影響到照顧者工作的專注力,未能在自己的職業上全面發揮,有部份照顧者需要減少工作時數,揀選要求較低的工作,假如工作機構沒有彈性工時安排,這類員工便可能要「選擇」完全辭去工作以應付照顧上的需要,除了影響到家庭收入,自己的積蓄及退休儲備,從工作中得到的滿足感及社交連繫也從此斷絕了。  

有不少研究指出家屬護老者要面對不同的壓力,隨着照顧的需要日益增加,假如照顧者得不到其他的支援,其需要留在家中照顧的時間便越長,這群照顧者往往要單打獨鬥去應付日常起居上的支援與及各種照顧上的決定,對體力及心力的要求十分龐大。面對其他家庭成員袖手旁觀,不願提供協助,又或是其他原因缺少家庭成員援手,甚或是其他人只在旁妄加批評照顧者的照顧方法卻不給予實質上的協助,往往只會加重照顧者的心理負擔及負面情緒。

電影與現實中的主角於案發後陪伴老妻的一段時間,也許是他們多年來及往後多年難得可享有的平靜空間。作為普通人可以做甚麼?聖經記述耶穌問人誰是一個遭難的人的鄰舍,總覺這問題帶點挑戰意味。筆者記得小時候,母親有事時,會請鄰居一對退休夫婦幫忙煮多些飯餸,好使我過他們那邊吃了才上學, 70年代的好人好事似乎已經變得很遙遠。莫以善小而不為,筆者仍相信若每人都不再吝嗇點點時間關心一下鄰舍,找到可幫忙的地方,小小幫忙說不定會帶來別人生命莫大的祝福。